close

  剛開始寫作那幾年,我不會使用參考資料,都是腦中想到什麼便寫什麼,甚至連大綱也沒有。
  可想而知,最後完成的作品就是結構七零八落,甚至有些劇情感覺跳來跳去,如同上樓梯,不是一階一階往上踩,是一下子隔一階,一下子隔兩階,一下子又按著順序踩。
  那時不知道自己問題出在哪,直到後來越寫越多,越看越多,也跟朋友討論許多問題後,終於懂了。
  一部分是設定上的不完整,這包括了角色、背景、世界觀等所有的設定,一部分是過於急著寫完,沒有好好按照事件發生順序寫下來,還有一部分則是沒有擬定大綱。
  設定上的不完整多半問題是出在參考資料不足。
  跟幾位朋友、前輩聊過後,終於知道自己太看重作品本身的創意特質,忽略了該擁有的經歷。
  寫一個現代世界時,你看到的世界是以自身接觸的部分去建構,然而其他人並不一定與你接觸的相同,所以仍然需要一些建構這世界的資料。
  寫主角時,除非你以自己或身邊最親最熟的人下去建構,否則容易塑造出這個角色過於平面的情況。當然也有另一種狀況,你的角色參考原型本身就是過於低調而導致平面又不容易給人印象的人。
  在作品中使用的職業、文化習俗、知識,甚至是常識,這些都會因為不同的成長經歷塑造出不一樣的作品內容,而那些不懂的必然要找資料,懂的呢?還是要找參考資料。
  或許看到這裡的你無法理解不管怎樣都要找資料的原因?
  我們對一件事情的懂往往是片面的,不是全面性的了解。多找些資料時,或許會看到類似卻不相同的狀況發生在不同地區,那些資料能成就你對話、文字敘述的豐富性。在找資料的途中,也可能因為某些特殊資料而決定修改某些角色的設定,甚至是增加或刪減某些角色。
  例如我曾看過有人質疑某本小說裡秘書的工作真有那麼輕鬆嗎?身邊親友有好幾位都當過秘書,有忙到根本像是保母管家的狀況,也有閒到能一直在網路上跟人聊天哈啦的,看起來都有可能?但是仔細去了解後,他們分屬不同等級的企業,擁有不同的公司文化,也不是同樣主管階級的秘書。
  例如董事長秘書跟部門經理秘書,雖然都是「秘書」的職稱,工作內容似乎也大同小異,實則了解下去會發現有很多不同。倘若只是依照身邊一個例子或者單一類型的例子下去創作時,就可能出現上述的質疑,因為你不曉得身邊的例子究竟是屬於多數或屬於少數的狀況。
  但是瞭解不同公司、不同職位的秘書特色後,對秘書一角的豐富度便會增加許多,觀看的人對你筆下的秘書角色便不容易出現「好像非常能幹的秘書」、「好像非常輕鬆的秘書」,而是會增加許多針對這個秘書角色的想法。
  然而,比較完整的參考資料還是應該去找書或者詢問在該領域工作的人,因為網路很難斷定真假,你也無從得知說的人到底是怎樣的個性,是習於誇飾或習於說謊,還是沒有掩飾的敘述。
  如果你寫作的目的只是「我寫給自己看爽的,管他什麼資料不資料」,那的確就沒有使用參考資料的必要性了。
 


此篇也在2017二月份的《廣匯青文》發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鶖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